找回灵魂最初的感动——读出、陈二表写的一些话 -pg电子官网

找回灵魂最初的感动——读出、陈二表写的一些话

发布时间:2010/9/14 点击:169

      从小内向木讷的我和新潮少有联系,却在零五年博客流行伊始赶了回时髦,很早便在网上安了家。在那里我把许多自己心仪的文章一一收藏,在烦恼苦闷时拿来一读,细细揣摩,耐心品味,以平复烦躁的心灵。《出师表》和《陈情表》就是其中的两篇。《出师表》与诸葛亮的智慧和功业一样,震烁古今,广为传颂。《陈情表》虽淡言浅语,却句句真情、催人泪下!这两篇文章历来被奉为惊世之作,并称为天地间至诚之文字。苏子云:“读《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王维说:“读《陈情表》不泣者,其人必不孝!”。从此可见一斑。前段时间新《三国》热播,父亲素喜历史,于是每天陪老人家收看,那一晚当荧屏里诸葛亮吟起《出师表》的时候,看看沙发上来烟台帮忙照看孩子头上已渗出银丝的父母,瞬间思绪如潮,那一刻想起了李密和《陈情表》,想起了父母的关爱,想起了人生种种,似有一股暖流自肺腑间汩汩流出,刹那濡湿了双眼。
      出、陈二表何以得到如此高的赞誉且流传经久呢?我想是源于文章中充盈的万古不灭的忠、孝精神。刘备病逝白帝城后,诸葛亮时刻不忘托孤重任,竭忠尽智,夙夜操劳,在平定南方后一纸《出师表》奏至后主,愿亲率大军北伐曹魏。表中处处流溢着他对刘备父子两代君主的忠贞之情,一面念念不忘先帝的三顾之恩,一面殷殷告诫后主如何处理军政诸事,尤如父兄别离,执手殷嘱,动人心弦。尤其是尾段,“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和“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两句,毫无文饰,句句深发肺腑,饱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忠肠侠骨和士为知己者死的义气仁风。三国纷飞的战火早已熄灭了千年,但《出师表》的光芒不但没有被岁月消磨,反而随着光阴的流逝愈加光彩夺目,今天读来仍觉怦然心动,荡气回肠。诸葛亮一生助刘备取西川三分天下,佐刘禅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最后用脑过度,星陨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相惜,岳飞曾说:“世人皆知孔明之智莫能及也,不知孔明之忠亦莫能及也!”。确然如此,诸葛亮的忠诚和他留下的“鞠躬尽粹、死而后已”交相辉映,让我们仰之弥高,更影响了后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理想前赴后继、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忠诚历来收到人们的称赞,可忠诚是什么,我想归根结底就是一种人生信仰。它无形,却蕴含着巨大而澎湃的力量,它无声,却能产生神奇如春雷般的回响。历史的花园里绽开过一朵朵忠诚的奇葩: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苏武匈奴牧羊,魏征冒死进谏是文人的忠诚;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杨家一门忠烈血洒疆场,赵子龙万军从中单骑救主,是武将的忠诚;梁祝化蝶,尾生抱柱,侯方域和李香君,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对爱情的忠诚。掩上历史的画卷,现代社会也有王振喜、孔繁森、许振超、陈德华等响亮的名字,他们用执着谱写了对事业的忠诚赞歌。但当下也有很多人在追求高端物质生活的同时,却放低了精神追求,甚至肆意践踏做人的底线,只要有利可图,便将忠诚信义一脚踢开。这些人或许暂时得到了微名薄利,却不知那踢开忠诚的脚不觉间已踏入了迷途。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又是流动的历史,以人为镜,以史为镜,都值得我们深思感悟。我想任何对物质的追求都不能成为精神沦陷的理由,人应该以感恩、敬谨的心面对生活,忠爱国家、忠诚事业、忠贞于爱情、忠实于朋友。若能践行如此的行为准则,相信我们什么时候都不会迷航,即使风雨如晦,路途曲折,依然可以心境坦然、步履轻松、微笑前行!
      《出师表》诠释了忠,《陈情表》则道出了悠悠中华千年不变的人伦道德:百善孝为先。作者李密命运多舛,自幼丧父,四岁时母亲又被逼改嫁,是年老体衰的祖母刘氏含辛茹苦把他抚养成人,李密满心感恩,志以一腔孝心来回报,让祖母安享晚年。可事与愿违,晋武帝慕其名,征其为太子洗马,当时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李密不惧抗旨殒命之险,毅然上表:“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婉言陈述了自己辞不赴命的因由,言辞恳切,句句含情。表中尾段尤为感人“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表至朝廷,武帝也为其孝心所感动,赞曰:“密不空有其名也!”,同意暂不征召,并特赐嘉赏,许其奉亲尽孝。每每读到此段,我总是一再的看红了眼眶,受父母影响,从小喜欢阅读,也算看过一些书,这确是我读过最感人的文字了。
      亲情是一份经世的温暖,维系我们一生一世,惊涛骇浪,雨打风吹,依然给我们踏实依靠!所以孝敬父母,天经地义,这是为人之本分,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李密、曾子、二十四孝,古人们在道德修养上给我们树立了优秀的典范。可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现代人对跪乳反哺、结草衔环的典故又知道多少,做的又如何呢?孤寡老人多有子嗣却无家可归,乞讨流浪,兄弟姊妹为推脱赡养争得面红耳赤,打得不可开交的骇闻不时见诸网络和报端,看了令人心痛。这些人其实很可怜,因为他们患了失忆症,他们忘记了父母无私的爱,忘记了那份血浓于水、浓的化不开的亲情。“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因为孩子的出生,高中之后自己得以再次和父母相伴而住,也对这句话有了切肤的体会。每天看着他们鬓角花白的发丝,眼角渐浓的纹理,看着他们抱着孩子不再挺拔的身影,恍惚间自己的成长如电影般闪回:从呱呱坠地的诸多繁杂开始,自己揪着他们的心迈出人生第一步,自己的伤病使他们熬过多少不眠之夜,自己的顽劣让他们流下多少泪水,自己读书升学花去他们多少心血,自己成家立业隐含着他们多少艰辛!而回想长大后,自己曾叛逆轻狂,不听他们的劝告,曾自以为是,无视他们的教诲,大学里热衷于网络和花花世界,懒于给家里打个电话,工作后流连于二人乐园和访朋会友使他们找不到与儿子聊天的时间。想到这些,心里满是惭愧和难过。去年一位朋友的母亲离世了,虽然还未经历过生离死别,但我一样能体会他的悲痛,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这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了。以前总是很懒惰,以为年轻,时间也有很多,恍惚间却发现已虚掷青春这么多年,庆幸父母身体都还硬朗,我还有感恩还报、一尽孝心的机会,我想对他们说:爸,妈,虽然您们已不再年轻,但您们微笑的时候,就是我心里最美的样子。
      今日之中国正值上下求索之际,远路漫遥千万里,世风日变,人心不古,信仰追求迷乱,道德情操淡漠,遗忘和更替也是快节奏的,再难见诸葛丞相和密公般大儒品行,但人们内心对美好道德的赞许和期待却依然未变。出、陈二表读了很多次,每次读都有相同的感想:生在和平年代,身为凡夫俗子,我们无须肩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任,不会陷入诏书累下,孝心狼狈的窘境,只需负起对家庭、事业、朋友的责任,我们便可换得内心的宁静。只是我们的心已或多或少被工业的污烟所侵蚀,需让阳光来照耀,让清水来洗涤。就自身来讲我会以书为友,自省自勉,诚恳做事,踏实做人,希望年轻的朋友也能在觥筹交错之后、花前柳下之余抽出一点闲暇,再读读那些古老的文字,提醒自己不要远离了祖宗的教诲,背离了道德良心,让那些朴素的语言和智慧烛照我们的心灵,找回心底久违的温暖,找回灵魂最初的感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