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的甲午海殇情结
发布时间:2010/9/14 点击:184
犹记大学的文学课上,谈起现代文学作家,每每说到冰心,教授们总不免感叹,冰心是一位多么令人羡慕的女作家。是的,相较于同时代女作家丁玲、萧红的坎坷辛酸命运,冰心着实是幸运而幸福的。她的一生贯穿于整个二十世纪,是中国文学史上活得最久的女作家。她有充满呵护与关爱的童年岁月,她有和谐美满的家庭生活。她的文学影响超越国界,作品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得到海内外读者的赞赏。她的朋友遍及五湖四海,她一生受到人们的敬仰。
爱的生活铸就了爱的思想。冰心一生都宣扬爱的哲学,她的作品爱是主旋律,无论是小说也好,散文、诗歌也罢,清秀隽丽的语言中,总是歌颂着母爱、童心和大自然,向世人传播着真善美。多少年来,我心目中的冰心是纯洁的、善良的、温婉的、勇敢的、自信的,直到后来读了老舍长子舒乙先生的《梦和泪》,才渐渐了解冰心不为人知的感情世界的另一面。
“ 威海,你可知道,冰心曾为你流过多少泪!”舒乙先生在甲午战争纪念馆提笔留下的文字,并就此展开的一段回忆,带着我走近冰心,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冰心的父亲谢葆璋是一位老海军,曾作为北洋舰队的一名枪炮官,参加了甲午海战。
1894年7月,日本海军在丰岛海面突然袭击中国的运输舰队,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9月17日,护送陆军登陆的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面,与寻找中国海军决战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遭遇,爆发了近代海战史上规模空前的装甲舰大会战。
开战后不久,北洋舰队的“致远”、“经远”等舰相继沉没,“广甲”、“济远”2舰先后逃走,形势十分严峻。“来远”舰与另一艘巡洋舰“靖远”号,拚死抵抗号称“帝国精锐”的“吉野”等4艘快速巡洋舰的疯狂围攻。
谢葆璋所在的“来远”舰中炮200余发,全舰燃起熊熊大火,舱面遭到严重破坏,危急时刻,谢葆璋奋不顾身,冒着敌人的猛烈炮火,指挥士兵全力扑救舰上大火,保住了军舰。“来远”经紧急抢修后,一直坚持战斗到日本舰队逃离战场。
这场战争,非常惨烈。他的战友死伤惨重。冰心母亲的一个堂侄被炮弹打穿了肚子,肠子被炸了出来,飞溅到烟囱上。战斗结束时,谢葆璋含着泪从烟囱上把烧焦的肠子撕了下来,放回他的遗体中。冰心的父亲后来多次向小冰心讲述这位烈士的死难故事,说他的死极其壮烈,是中国士兵不屈的精神象征。
甲午海战后,北洋海军将士所剩无几。过了六年多,这位叫谢葆璋的海军军官,带着他的一岁多的女儿谢婉莹来到离威海不远的烟台,创建烟台海军学校,立志报国雪耻。
谢葆璋在烟台海军学堂任职8年,培养了一大批海军人才。这所学校后来成为中国培养驾驶学生最多的海军学校。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海军80%以上的舰艇长毕业于该校。当时著名的战场指挥官、第二舰队司令曾以鼎和抗日烈士、“中山”舰舰长萨师俊等都是该校的高才生。
冰心的童年也在烟台海边的海浪、战舰、军营中渡过,小女孩着男孩装,骑马,上军舰,听军乐演奏,看旗语挥舞,在她幼小的心灵上种上一副厮杀疆场的男儿英雄气概。
夏日的黄昏,面对海面夕阳下的满天红霞,冰心要父亲谈谈烟台的海,这时,父亲告诉小女儿:中国北方海岸好看的港湾多的是,比如威海卫、大连、青岛,都是很美的,但都被外国人占领了,“都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只有烟台是我们的!”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冰心幼小的心灵。
父亲的爱国之心和强国之志强烈地影响她幼小的心灵,让她的海殇情结如此之深、如此之切。
我想那部未能完成的有关甲午海战的纪念作品定是冰心此生最大的遗憾。
1993年,作家舒乙去探望冰心,冰心告诉他,准备写一部大作品。晚年的冰心主张文章精炼、短小,干巴利落脆,不写长文,她的作品一篇赛过一篇短。但是她说现在知道甲午海战实况的人很少了,她想把她从父辈海军将领那里知道很多细节都写下来,纪念甲午海战一百周年。她查阅多部海军参考书并专门请海军军官到家里做调查,可是,冰心先生细心热情的准备这部大作品却没有写成!
不是因为生病,而是因为哭。从准备到动笔,前前后后半年的时间里,冰心多次起头,多次搁笔,每次提笔,她便大哭。哭得完全不能写。
一边哭,一边说:“气死我了!气死我了!真可恨!真可恨!”她是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真可恨。舒乙先生在文章中这样描述:
“ 那是一种真正的大哭,很吓人。双手捂着脸,号啕大哭,声泪俱下,荡气回肠,毫不掩饰,不管当着什么人,来势极猛,像火山爆发,是一种最真挚的感情的流露。”
“我从此知道什么叫豪恸大悲。”
“她的家人悄悄告诉我,她清晨又曾大哭,只缘想写甲午海战,竟不能提笔,完全没法写下去。”……
以后,冰心先生病倒,频繁住院。一部大作就此流产,只留下草稿片段……
一部大作品,就这样没能写成,实在可惜。然而,更让我感动动容的,是她在95岁的年纪,回忆起少年时父辈们多次讲述的那段可歌可泣的血泪史,爆发出来的舒乙先生称做积压一个世纪的嚎啕大哭!
那是一份什么样的感情呢?让连爱人去世都把泪藏在心里面她爆发出这样痛彻心扉的哭!
冰心在《世纪印象》里说的“九十年来……我的一颗爱祖国,爱人民的心,永远是坚如金石的”就是最好的答案。她的豪恸是为了多难的祖国,为了中华民族遭遇的屈辱和劫祸,纵使到了90多岁的年纪,她想到还是记下那段悲愤屈辱的历史,让生活在太平盛世中的当代人记得百年前发生的那场甲午海殇,汲取民族衰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提高警惕。她的那份赤子之心,真挚的爱国情愫怎能不让我们每一个人肃然起敬!
1999年,99岁的冰心老人与世长辞。
五年以后,冰心的女儿在整理她的遗物时发现“以百年国耻激励后人,教育后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两行手书及布满泪痕的零星遗稿……
冰心先生最终还是带着遗憾离开了我们,虽然她要写的大作品最终没能写成,可是后世的人们已然读懂了这位老人的心。无论是那盏永远温暖不灭的《小桔灯》、饱含爱与纯真的《繁星》,还是挤压了一个世纪的嚎啕大哭、布满了泪痕的《甲午战争》遗稿,都足以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位整整影响了几代人的世纪老人。
冰心先生百年之后,汪应果教授拾起了她的遗愿,用《海殇》圆了几代人的百年海梦。
珍爱历史的民族,才会有光明的前途。甲午战争的硝烟虽然早已散去,但众多将士的爱国气节和不屈的民族灵魂却永远与我们同在!
只有祖国的强盛与繁荣才是对英灵们最好的祭奠和慰藉。听老职工讲,我们曾经对“致远”舰进行过打捞,捞起的钢制大炮也曾坐于东突堤码头,现已无法感知它的存在,但烟台打捞人正以自身亮剑渤海湾的“奋威”轮神勇救助、决战刘公岛的“afftulas”惊人抢险、开创新篇章的“畅通”轮创新打捞……来告慰已逝去的英灵,来激励风华正茂的打捞才俊。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身为烟台打捞局的年轻人,在二次创业的征程上,我们承继着老一辈救捞人的嘱托,肩扛着烟台打捞发展的希望,我们选择什么,我们该如何选择?《梦和泪》中“只要敬业,只要脚踏实地……人类必定前行”的铿锵话语,就是我们的回答,就是我们的承诺,就是我们对逝去英灵的告慰,我们坚信“只要敬业,只要脚踏实地,烟台打捞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